有个粉丝朋友留言要我介绍一下朱允炆为什么在拥有那么好牌面的情况下,仅仅当了四年皇帝,就被四叔燕王朱棣给武装夺位了?他这是有多无能才会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输得这么干脆利落?
其实像这种问题,但凡是我的老粉丝,且有点历史方面的悟性,是可以从我之前的历史文章中找到答案的。历史,其实并没有太多新鲜事,秦汉以后,王朝的统治框架基本成型之后,都是新瓶装老酒,顶多只是一些局部的小修小补而已。即便是系统瘫痪了,重装系统,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大框架已定的情况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处给系统装补丁,最后实在扛不住,哪里不行了就卸载哪一块,最后碎得一地,就重新组装呗。
但是,没办法,老易是出了名的宠粉(真心实意的粉丝哈),所以跨越隋唐宋元四个朝代,先介绍一下明初的建文帝到底崩在哪个地方。
首先,大家一定要明白,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之初,背后一定会诞生一个核心的新的利益集团,而且这种新的勋贵集团一般都是军功集团,以武将为主。比如刘备背后就是丰沛功臣集团、刘秀背后就是南阳、河北的士族集团、曹操背后就是谯郡武将加颍川文臣、隋唐背后就是关陇贵族……明朝开国功臣集团叫淮西功臣集团。
这一点,大家应该不难理解吧?不信,大家去看看那些大的家族企业、民营企业,一定都是几乎所有的核心管理岗位都是家人、族人、老乡、亲戚、同学、发小等把控着。杭州马不是有什么“十八罗汉”吗?不也是这个意思。
这种“集资创业”的改朝换代模式给咱们中国的历史带来了一个几千年反复循环的难题,那就是皇家与功臣集团之间的关系问题。
皇权讲究的是一个唯我独尊,所以无论是从权力的自私性还是从其安全性去考虑,它都是难以容忍威胁性极大的功臣集团的。那怎么办呢?要么镇压,要么妥协呗。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之前是向外杀得一片血流成河,成立之后便就立马开启了内部厮杀模式。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出身社会底层的,咱不是对社会底层的人带有什么偏见哈,但一般地,那些穷怕了之后骤然大富大贵的人对权和利这些东西都看得特别重,内心会特别敏感,行事会非常狠决。在朱元璋之前,最典型的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那位同志挥舞起屠刀来,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所以,讲白了,作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既要有功,又要有德。要有拿刀子砍人的武力,又要有以德服人的威望、胸襟和气度。这一方面,历史上做得最好的皇帝是秦始皇和唐太宗。
靠一路打打杀杀上位的朱元璋其实缺乏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熏陶的,行事比较简单粗暴。所以,时至今日都有很多人说朱元璋是暴君。但实际上大家去看洪武年间,朱元璋干的那些事,很多都是正义的,洪武三大案,难道朱元璋的出发点不是好的吗?只是朱元璋的方式方法不对路而已,你反贪反腐、打压文官集团、限制宦官干政,这些都是对的,但是你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想像秦始皇、隋炀帝一样,一代人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子孙后代高枕无忧地世袭皇位,怎么可能呢?
其实朱元璋和汉武帝一样,都算是比较幸运的,幸运在哪呢?他们都有一个宅心仁厚的好儿子。朱元璋的接班人朱标,那是真的不错。毕竟是从小就经过顶级的专业培训的,心性、思路、能力、经验、声望各方面都是顶级的。要是朱标不死,大明王朝的发展轨迹会完全不一样的。
说到这,就必须说朱元璋比较悲催的地方了,他这个倾注无数心血的好儿子早他6年去世了。大家不要少看朱标去世对大明王朝的影响,因为大家可能根本不了解一个根基深厚、能力在线、深得人心的接班人对于一个帝国的命运有多么大的影响?
打个比方,汉武帝逼死自己的儿子刘据之后,若是没有霍光这样的大才加忠臣,西汉王朝在汉武帝去世后就会乱了,哪里还有后面的“昭宣之治”呢?
历朝历代的有为君王为什么特别注重接班人的培养?在世的时候就各种名师辅导、各种安排实习、各种铺路造势、各种铲除障碍……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即位若是镇不住场子,那高低要出很多幺蛾子。毕竟你不能指望每一个托孤大臣都是霍光、诸葛亮那样的人,万一他们是司马懿、檀道济、谢晦那样的人呢?
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差点没把自己哭死过去,根本原因就在这。老朱,不是对你不敬,你要是早死几年,你们家就没这么多事。当然,你要是晚死几年,你们家也不会有这么多事。
朱允炆的问题根源其实在他爷爷朱元璋身上,是无法预料和弥补的。因为他爹朱标的英年早逝,他爷爷朱元璋的原有计划全部被打乱了。天选接班人,说没就没了。临时把孙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又来不及给他铺路。
比如朱标从小就跟宋濂学习,宋濂是谁?天下文人的顶级大咖呀!朱标团结文官集团一点问题都没有呀!
比如朱标的岳父是常十万常遇春,常遇春的小舅子叫蓝玉,而且朱标是在战火之中跟那些叔叔伯伯建立过感情的,背后还有他那个敢让他爹陪葬(民间玩笑话哈)的妈马皇后站台过,哪个武将敢反他。
比如朱标十几岁就开始被他爹安排去处理政务了,而且这孩子宅心仁厚,深得人心,无论是百官和百姓,都非常认可他,谁会不服他!
很多事情,放在朱标身上都不叫问题。但是放在朱允炆身上,那都是问题。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接班人,背后有哪些问题呢?
第一,马皇后生的其他儿子有不服的理由。大哥没了,为什么我们就没有继承资格呢?立长立嫡嘛。嫡长子没了,为什么我们这些嫡子也没有资格呢?凭什么就一定要搞隔代继承?所以,哪怕是朱标当过一天皇帝,然后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后面都不会有这么多问题。
第二,朱允炆因为之前一直有他爹朱标在前面挡着,既没接受过针对性的培养和锻炼,根基非常浅。后面他爷爷朱元璋虽然对他进行了6年的恶补,但为时已晚。朱允炆错过了跟大明初代勋贵集团建立良好关系的时机了。
第三,朱允炆的出身是硬伤,他妈不是常遇春的女儿,而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爹是一个爹,妈不同,命就不同。朱允炆的大哥朱雄英和三弟朱允熥是常遇春的女儿生的,他和四弟朱允熞、五弟朱允熙都是吕氏生的。这就导致朱允炆跟淮西勋贵集团唯一的纽带也断了,我们这帮老兄弟只认我们常大哥的血脉,你们吕家人的孩子算个屁呀。
也就是因为这些问题,后面衍生出来很多问题。
比如蓝玉本来是老朱特意挑选出来给朱标保驾护航的,但是朱标一死,蓝玉就必须死了。因为蓝玉是朱标老婆的舅舅,跟你朱允炆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且蓝玉内心里可能还恨不得弄死你朱允炆,为啥呢?因为这皇位本来应该是我外甥女的孩子来继承的呀!我外甥女的老大死了,但是还有老三朱允熥呀。所以,朱元璋在临死之前把蓝玉给除掉了,彻底让朱允炆跟武将集团绝缘了。
比如朱允炆继位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都会遭到严重质疑,朱标的嫡子不应该是常氏所生的那两孩子吗?老大朱雄英虽然没了,但老三朱允熥还在呀。真要说讨论嫡系继承,得立朱允熥呀。难道朱允炆这个长孙比朱棣这些嫡子还更有继承优先权吗?解释不过去嘛!
这里解释一下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哈?大概率还是从年龄方面考虑的,老朱当时身体不是很好,要是真的自己立马就跟儿子朱标走了。当时年龄还小的朱允熥就很难坐稳皇位。如果老朱知道自己还能活6年,其实立朱允熥可能会更好一点,因为蓝玉这个保护神就可以留下来了,而且他去世的时候,朱允熥也有20岁,可以亲政了。
所以,别说什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朱允炆这样的人注定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他的接班环境和基础确实很一般。
但是,朱允炆这种情况有没有救呢?当然有救呀!比如西汉那个直接从民间推到皇位上的刘病已,人家不就干得相当漂亮。遗憾的是,玩政治得靠天赋,朱允炆的政治天赋相当有限,他直接以为他是他爹附体了。上位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搞改革,推行建文新政了。孩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历史上的海昏侯刘贺你学习过没?菩萨为什么能够震慑群魔?因为既有菩萨低眉,也有金刚怒目,你的金刚呢?金刚都没有准备到位,你急啥急呢?
其实大家知道朱允炆比较像谁吗?就是汉宣帝刘病已的儿子汉元帝刘奭!就是被他爹刘病已感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那位爷!
朱允炆和刘奭一样,没有经历过民间疾苦,没有见识过人心险恶,所学的、所见的、所以为的都是自己想当然的岁月静好,都是他们那些文人老师给灌输的片面之词。
根据《明史》记载:朱允炆“聪明好学,性聪颖,善读书,然仁柔少断”。
这里咱慎重给大家解释一下,儒家思想不是完全不好哈,别什么瞎扯儒家思想祸国殃民哈。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维稳思想,要发挥它的功效,必须要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你这个皇帝施行仁政、改革利民,最起码得保证不会出什么乱子嘛!一句话,嘴上要讲德,手里要有刀。
但是朱允炆跟刘奭一样,被自己的文人老师洗脑洗得干干净净。反正自己也太懂,一切按老师的意见来呗。所以汉元帝一朝是西汉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因为儒教文人借机起势,引来了宦官和外戚的联合打压,进而使得外戚集团以胜利者的姿态迅速崛起,后来被外戚王莽一锅端了。搁朱允炆这里也是一样一样的,这帮文人在前朝饱受朱元璋的打压,现在炼丹炼出个可爱小皇帝,那就快活吧,放纵吧。
我们可以去看建文新政的具体举措,其实很多都是正面的。比如轻徭赋税、澄清吏治、平反冤案、精简机构、振兴经济、兴文息武等等,大家说,哪个是不对的、是邪恶的?都很高大上嘛!
但是,朱允炆不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的道理,你搞的这些改革和新政,都是谁受益?谁受害呢?明显是那些文官受益、武将受害嘛。
随便举一个例子,你精简官员机构,精简的官员编制一定是武将系统居多呀,因为你们大明立国才多少年?帮你们老朱家打天下的是武将多还是文官多嘛!你要精简可以,要温和地微调,比如慢慢增加文官比例和权重,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等着那些大老粗的武官犯错,然后名正言顺地撸掉他们。
虽说朱允炆生性聪明,喜好读书,但他的历史一定是学得不怎么样的,或者是他的那些文人老师没好好教。学吕雉、学汉文帝、学汉宣帝嘛,照着葫芦画瓢都不会吗?你却完全听信黄子澄、齐秦、方孝孺这帮文人干什么呢?汉景帝的前车之鉴呢?都没学过!这帮人不就是另一个面孔的晁错吗?晁错整出“七国之乱”后,要汉景帝去前线平乱,由自己坐镇朝廷,你去不去呢?你被推翻了,他们以忠臣形象青史留名;你笑到了最后,他们变成了匡扶社稷的大功臣。
而且,大家可以看到,朱允炆的削藩就跟一个一辈子没碰过女人的饥渴男一样,才上位就开始猴急猴急地削藩了。比汉景帝还急躁。汉景帝有他爹特意留给他的周亚夫,你有吗?还有栾布这样的高祖时期的老将,你有吗?有窦婴这样文武双全的外戚老表,你有吗?有梁王刘武这样的亲兄弟挡在身前死战不退,你有吗?
要削藩不是不可以,汉文帝的“众建诸侯少其力”和汉武帝的“推恩令”,这都是相当好使的招,学以致用呀,嘎嘎往朱棣那些藩王身上招呼呀。他们敢反你吗?反你就是造反!你就名正言顺去剿灭他!
再不济,你也可以逐个击破呀,一个一个来,远交近攻,先拿最近的藩王开刀。谁给你勇气说自己要打十个的?
再或者,你要真想这么干,你登基的时候,这些藩王都是要来参加登基典礼的,直接下黑手把他们都控制起来,逼他们交权或者直接找茬咔嚓了。
朱允炆这孩子其实很聪明、很仁厚,是棵好苗子,但确实是被教坏了,或者自己没学明白,再加上经验和见识确实有限,所以最终把一手好牌打坏了。
大家也别急着笑话他,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还不如他。比如有些大学生是不是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然后觉得自己有点背景和实力,今天说要弄死这个,明天说要摆平那个,结果别人几个大嘴巴子扇他脸上了,他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一个人有想法、有目标、有血性、有脾气,这些都没错,但千万不能只有这些,想干什么事,先要去学会创造条件。更不能吃人饭听鬼话,有些人对谁不满,会怂恿你去动手,别去轻信这样的人。
一声叹息。历史中的是是非非,真的很难说。有明一朝,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闹剧。你朱元璋把天下打下来了,就把文官的坐标和符号——丞相都给撤除了;把功勋武将都剪除得大致不差了;连宦官集团也被你用一块写着“宦官永远不得参政”的铁牌挂在宫门上想进行永久封印……你生怕你们老朱家的江山有任何危险,把所有人的防的死死滴,但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朱元璋对老百姓还可以的,他疯狂反贪其实就是照顾老百姓。但是,后世不依然说你是暴君。
老朱,你不是防武将吗?你亲手栽培的皇太孙最后连一个能打的保镖都没有,你作何感想?
老朱,你不是担心文化人耍心眼吗?最后,救你们老朱家的是于谦、张居正这样的文化人,害你们老朱家的也是东林党那些文化人。你又作何感想。
老朱,你不是要永久封印宦官吗?你儿子朱棣就开始大量启用宦官当密探,把你的宝贝大孙子治得服服帖帖。你们家的宦官专权也是历史天花板级别的,为后世的影视剧提供最多素材。但你也不要忧伤,最后陪你后代崇祯皇帝赴死的也恰恰是太监王承恩。你又作何感想?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经不起设计的。不管自己多么得势,事情都尽量不要做绝,保证一定的安全空间就行了。给别人留点空间,其实是在给子孙后代积德积福。
最后,一段话送给朱允炆:孩子,你也不必忧伤愤懑,其实像你这样被身边人忽悠得家破人亡的人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比比皆是。事已至此,想开点。如果有下辈子,多结交良人、尽量把书读透、努力克制情绪上的冲动和兴奋……当个暖男可以,但一定要学会当一个刚柔并济的暖男。
传金所配资-配资平台有哪些-配资平台公司-股票配资股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